首页>资讯>正文

孩子干事遇瓶颈在最近发展区为孩子建立脚手架利于孩子进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05 01:59:47  阅读:3746+

很多家长在评判自己的孩子时,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遇到点挫折就退缩了,没出息。”可转念一想,批评孩子的同时,家长是否想过自己。

其实大多数的成年人也是如此。如社会中一大批选择安逸,不愿意去奋斗的年轻人,不就是害怕挑战,畏难,选择待在舒适区的一种表现吗?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凡事都有利有弊,舒适区或许更自在,但却难实现自身的价值。

孩子年龄还小,从小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是有很大意义的。

▼孩子玩积木,出现畏难心态,奶奶做法不可取

玲玲今年三岁,在过生日那天,爸爸给女儿买了一大盒积木,并配备了一个积木桌。积木内部有各种各样玩具的模型,供小孩子模仿搭建。

平时玲玲都是奶奶带的,父母的工作比较忙,买这个玩具就为了提高玲玲的专注力以及思考能力。

在积木到家前三天,玲玲都能够在积木桌面前坐一个小时。可是到了第四天的时候,玲玲玩着玩着突然开始发脾气,然后把积木全部扔到了地上。

奶奶见状端了一盘水果给玲玲,告诉玲玲说:“不会玩就不玩了,等爸爸回来一起玩吧,跟奶奶下去找小朋友玩。”

就这样,玲玲被拉到了奶奶舒适区。

在生活中的玲玲也是如此,稍微遇到一点小小的问题和挫折,就向奶奶求助。

奶奶无法给予答案的,就会选择性的回避,这也造成了玲玲现如今畏难的心理状态,玲玲奶奶的这种教育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一般聪明的家长会在孩子遇到困难情况时,给孩子搭脚手架,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在最近发展区中愉快的学习和提高。

▼最近发展区以及脚手架型父母的定义

那么何为最近发展区呢?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维果斯基提出的。其认为学生一般是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水平,就是自己通过独立活动能达到的水平。

而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可能会发展的水平,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所得到的一种潜力,两者所存在的差距则是最近发展区。

在这个发展区内,作为父母想让孩子变得更好一点点,就要通过搭建脚手架的方式来让孩子得到潜在水平的提高。

搭脚手架这个名词对于家长而言或许很生疏,其还有一个书面性的说法,称之为支架式教学法。

即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提供适当的线索,或者是支架,来帮助其突破难关或者处理问题,逐步养成独立处理问题的好习惯。

而这种理念和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很类似,所以就有了关于脚手架这个名词的称呼。

如果将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看作是一座高楼,在搭建高楼的过程中,如果让孩子自由发展,那么孩子可能在盖到第一层楼的时候就自我放弃了或者是自我满足了。

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如果家长通过干预帮助孩子搭建脚手架,孩子可能会更上一层楼。

▼在教育孩子时,大多数父母往往会走向教育误区

脚手架型的父母是真正有智慧的父母,而与之相对应的也有两类教育类型,放养型教育以及直升机式教育,这两种教育往往会使得孩子走向另外一种极端。

│ 放养型教育

放养型父母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让孩子独立的生活,自由的成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孩子在骑自行车时,放养型父母会认为:孩子不摔跤,又怎么会获得成长呢?

所以自由放任,但是有些孩子在摔了几次跤之后,就开始自动放弃了,甚至因为害怕而拒绝再去学习。

这类父母的不干预,也会导致孩子永远无法获得成功。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放养型教育成长出来的孩子将来会比直升机式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加的独立。

│ 直升机式教育

所谓的直升机式的教育则是对孩子大包大揽。即使孩子已经会骑自行车了,家长仍然不放心,害怕孩子摔倒,所以一直帮孩子扶着。

在孩子身边充当着永远的保护伞,孩子感受不到挫折和痛苦,当脱离父母之后,孩子就像是一个无助的“婴儿”,遇挫即败。

▼如何帮助孩子搭建脚手架,聪明的父母会这样做

相比于放养型和直升机式的教育,搭脚手架这样的教育更适合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对孩子事事都管,也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最基本的原则是点到为止。

1)先搞清楚孩子处于舒适状态还是沮丧的状态

家长在帮孩子搭脚手架之前,需要观察好孩子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比如孩子本来一个人搭积木,玩得开开心心,完全不需要大人的帮忙,那么这个时期就属于孩子的舒适区。

此时不需要父母太多的干预,干涉太多反而会打扰孩子的专注力。

相反,当孩子挑战了更高难度的积木搭拼时,出现了困难,迟迟无法前进,甚至有了暴躁的情绪,此时就是孩子的沮丧区。

而舒适区以及沮丧期这个这中间的差距则称之为最近发展区,也是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过渡的。

2)给予孩子适当的提示

能够最终靠语言、图片、肢体给予孩子提示,鼓励孩子自己处理问题,比如在搭建积木时孩子无法进行下一个步骤,此时能够最终靠教程上面图片的指导,或是语言性给孩子指导,亦或是肢体上的手势告诉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做。

3)合理的给出建议

如果父母在给出孩子提示之后,孩子仍然不知道为什么,也找不到合理的处理方法,那么家长就可以在此意见上面,多提出一些较为清晰的建议供孩子去参考。

比如孩子积木搭的很好,突然中途倒掉了,经过多次尝试依旧倒塌。

此时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下面如果面积大一点儿,上面可能倒塌的概率就会低一些。

给孩子明确的建议,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与此同时还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道具,来帮助孩子更好的解决问题。

4)启发式提问

一般启发式提问,在教学中使用的比较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妨多提出一些问题。这样一些问题要带有启发式的意味,能够开发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朝着某一个方向去思考。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孩子的大脑得到了高速的运转,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跟随着父母的这种思维去实践之后,孩子可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解决的方案。

5)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信心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不断的去鼓励的,孩子在遇到挫折之后,心里难免会出现各种焦躁的情绪。

在经过父母的帮助下获得了小小进步时,家长要积极的鼓励孩子,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在鼓励时一定要明确孩子进步的内容,而并不是很简单的说:“你真厉害”这样的词语,让孩子不知所错。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切忌不闻不问,也不能大包大揽。只有把握好之间的界限,才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思考能力。

尤其是当今社会,遇到挫折勇往直前的那一个,才更能够在社会上生存。长久呆在舒适区域,往往就是一个人自我放弃的时刻,因此不断挑战才是父母更应该培养孩子要形成的一种品格。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